【国际合作奖】
Carl H. June 教授是免疫治疗领域的先行者,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因开发研究过继免疫疗法用于癌症和HIV 感染的潜在用途而闻名世界,是CAR-T 细胞疗法创始人之一。曾担任美国健康科学统一服务大学医学系教授、海军医学研究所系主任以及美国临床免疫学会主席等,现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12博BET官方网站终身教授、帕克癌症免疫治疗研究所(Parker Institute)所长以及细胞免疫治疗中心主任等职位。2011 年,他的研究小组发表了新的发现,详细描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其中难治性和复发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用他们的T 细胞的基因工程方式进行治疗。该疗法目前也已用于治疗儿童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成年难治性淋巴瘤,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CTL019,是在教授实验室开发的CAR-T 细胞第一个基因治疗方法,在2017 年8 月被美国FDA 批准认证。迄今为止,Carl H. June 教授已经出版了400 多部作品,并获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2015 深圳国际BT 领袖峰会上,被获评为“全球生物制药界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演讲题目:
【成就奖】
饶子和,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教授。南开大学前董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原所长、国际生物物理联盟(IUPAB)前主席。
饶子和院士主要从事新发、再发传染病病原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以及创新药物的研发。他在SARS冠状病毒、禽流感病毒、甲肝病毒颗粒结构、疱疹病毒等病毒感染、复制和组装,以及结核分枝杆菌能量和代谢物运输、耐药性和细胞壁合成的结构功能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近期,饶院士在非洲猪瘟病毒、小核糖核酸病毒、疱疹病毒和结核分枝杆菌方面的工作为新型抗病毒和抗结核药物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迄今为止,饶院士已在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同行评审论文360篇,其中包括在Cell, Nature, Science 三大科学杂志的主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2篇,被引用逾16,000次。
演讲题目:非洲猪瘟病毒结构与组装机制研究
中科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家肾脏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器官衰竭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科主任,国际肾脏病学会(ISN)理事兼东亚和北亚地区主席,全球改善肾脏预后委员会(KDIGO)执行委员会委员。
侯院士为我国肾脏病防治做出了卓越贡献。她牵头完成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我国主要肾脏疾病的疾病负担和危险因素;她通过循证医学研究,创新了肾脏病临床防治策略;创建了肾脏病风险预测新模型,改善了疾病风险分层;她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肾脏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新机制,为防治慢性肾脏病进展提供了新靶标。上述成果的推广应用降低了肾脏疾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节省了卫生资源,推动了我国临床医学和人群预防的发展。
上述成果在N Engl J Med、JAMA、Lancet、JASN等医学顶级期刊发表了一系列论著。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5项。
演讲题目:精准医学-改善肾脏疾病预后
【创新突破奖】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他综合利用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手段,研究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旨在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新型生物学工具的开发提供思路。在基础研究方面,对于“宿主对病原DNA的免疫识别”和“病原对宿主通路的干预修饰”两个方向做出了系统性的原创工作;在应用转化方面,作为主要贡献人之一获批了3项国际专利,目前均已商业转化并在美国进入2项I-期临床试验。高璞博士曾获得多个高竞争性科研奖励,如中国晶体学会青年科技奖、Pathway to Independence Award-K99/R00(美国NIH)、Irvington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Award(美国CRI)、Postdoctoral Research Award(美国MSKCC)及David Blow Visiting Scholarship(英国CCP4)等。
演讲题目:宿主-病原互作:病原菌介导的新型泛素化修饰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光学显微成像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已在适于活细胞、高速、长时程成像的结构光照明超分辨显微镜技术研制中取得了创新性的前沿成果,首创了条纹激活非线性结构光显微镜,以及掠入射结构光超分辨显微镜等成像技术,突破了传统结构光超分辨技术的100纳米分辨率极限,并在超高时空精度下发现了细胞器新结构、揭示了细胞器间的相互作用新行为。李栋的研究为理解生命动态过程提供了新的观测工具,开拓了新的认知视角。李栋曾获香港科学会颁发的“香港青年科学家”奖,国际光学工程学会“PicoQuant青年研究员”奖、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等荣誉称号。
演讲题目:超分辨率高速活细胞成像揭示细胞器动态互作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天然免疫调控与自身免疫疾病研究,围绕胞质DNA识别、NLRP3炎症小体激活等天然免疫应答机制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系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以通讯作者先后在Cell、Nature Immunology和Molecular Cell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他的科学发现对深入认识抗病毒免疫调控机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对干预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不可控炎症十分关键。更重要的是,李涛研究员的创新成果还为艾卡迪综合征(Aicardi–Goutières syndrome,AGS)等目前无药可治的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手段。李涛研究员先后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863”青年科学家等,并获得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新星” 和“北京市科技新星”等奖励。
演讲题目:通过靶向cGAS治疗DNA诱导的自身免疫疾病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干细胞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杰出青年基金”及“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现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衰老细胞生物学分会会长,《Protein & Cell》副主编,《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副主编,《Cell Reports》编委,《Aging Cell》编委,《老顽童说》科普微信公众号主编。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顾孝诚讲座奖”,“首届老年医学杰出贡献奖”,“树兰医学青年奖”等。在衰老和再生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包括在Nature(X2),Science,Cell,Cell Stem Cell(X2),Nat Commun(X3),Cell Res(X3),PLoS Biology和Cell Reports等刊物发表通讯作者文章数十篇;授权/申请发明专利27项。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 人类衰老的遗传和表观遗传信息解码;2. 基于干细胞的人类疾病研究和精准治疗;3. 新型基因编辑和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演讲题目:利用干细胞和基因编辑技术研究和治疗衰老相关疾病
上海交通大学12博BET官方网站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分泌代谢病研究所,课题组长,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是肥胖症发病机制,针对肠道菌群、遗传变异两大致病因素深入研究,探索全新的肥胖症干预靶点。原创性阐明肠道菌群失衡和宿主遗传变异在肥胖病因学中的重要作用,揭示新的益生元、益生菌肥胖干预靶点,发现降糖药物临床疗效差异的肠道菌群基础;并组建肠道共生菌筛选与肥胖遗传功能分析平台和团队,形成“人群队列-肠道宏基因组/遗传变异分析-功能实验-干预研究”的肥胖症研究体系,对复杂性疾病的病因学探索、药物靶点研发以及个体化干预具有一定的临床科学价值。相关研究发表于Nat Med、Nat Cell Biol、Nat Commun等专业领域权威杂志,并获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资助,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卫计委优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荣誉和人才项目。
演讲题目:肠道菌群,代谢物与肥胖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生物治疗科/免疫学研究室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肿瘤表观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与机理解析,提出DNA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不仅具有“化疗增敏”,还具有“免疫增效”的调控作用;开创性建立地西他滨与PD-1抗体联合治疗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新疗法,地西他滨的加入显著提高PD-1抗体在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完全缓解率及持久性,且50%的PD-1抗体单药治疗抵抗患者能够再次临床获益。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在J Clin Oncol、Clin Cancer Res等刊物发表SCI论文20篇,累计影响因子120。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次,海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次。北京市科技新星,原总后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扶持对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演讲题目:表观免疫治疗:复发难治霍奇金淋巴瘤新疗法
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树兰医学青年奖获得者。
饶燏教授长期从事药物发现的化员工物学研究,近年来主要致力于蛋白质降解技术(PROTAC)的开发和应用。将PROTAC技术转化为临床相关的抗肿瘤活性分子,并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进展。饶燏教授目前已在包括 Nature Communications, Cell Research, Leukemia, Cell Discovery,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Protein & Cell, Nature, Angew.Chieme, JACS, Chem. Sci., Org.Lett.在内的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通讯作者论文54 篇,被引用2000余次。多篇研究论文被国际专业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 OBC, SynFacts, Chin. J. Org. Chem,)作为亮点工作进行了报道。2014年起分别任美国化学学会杂志ACS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编委,中国化学快报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中国药物化学杂志》编委。
演讲题目:PROTAC小分子诱导蛋白质降解技术及其应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研究方向为,以质谱、生物化学和生物信息学等为核心技术手段,阐明蛋白翻译后修饰的动态调控机制和药物干预新策略。工作发现了一系列新型蛋白赖氨酸酰化修饰,阐述了赖氨酸修饰在代谢性和肿瘤疾病中的新机制,并揭示了靶向蛋白修饰相互作用的肿瘤治疗新策略。发表SCI论文60余篇,总引次数4000余次,代表性工作发表于 Cell、Cell Metab、Nat Chem Biol、Nat Commun等国际学术期刊,单篇最高引用700余次,参编专著3部,申请专利5项。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中国人类蛋白质组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上海市浦江人才等奖项。
演讲题目:蛋白赖氨酸修饰的动态调控与药物干预策略研究
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病原微生物囊膜蛋白的分子特性及抗病毒药物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首次解析了重要致病原新布尼亚病毒和裂谷热病毒囊膜糖蛋白(Gn)及其与中和抗体的复合物结构,揭示了该类病毒囊膜蛋白在病毒表面的分子特性,阐明了中和抗体作用的分子机制,为疫苗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在流感病毒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研究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出色工作,尤其是阐明了2013年在中国暴发的H7N9亚型流感病毒耐药机制,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ell, Cell Research, PNAS, Nature Microbiology等国际学术杂志发表SCI论文10篇。201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演讲题目:布尼亚病毒:一类古老而新型的病毒群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研究聚焦于新型基因编辑技术的开发、脱靶安全性检测以及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最近首次在Science杂志报道了一种在精度、广度和准确性上远远超越之前的基因编辑脱靶检测技术“GOTI”,并发现之前普遍认为安全的单碱基基因编辑技术存在严重的、无法预测的DNA脱靶问题,警示世人必须重新审视这项技术的风险。之后在Nature杂志报道单碱基编辑技术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RNA脱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单碱基编辑工具进行改造,筛选到既保留高效的单碱基编辑活性又不会造成额外脱靶的新一代高保真单碱基编辑工具,为单碱基编辑应用于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获得青年千人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
演讲题目:单碱基编辑